写在考研结束之后

写在考研结束之后

基于人工智能的总结 - 来自 DeepSeek R1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考研结束后对备考历程的深度解剖与自我对话。以数学考场失误为切入点,层层剥开选拔性考试背后的精神困局——那些在自习室角落滋长的焦虑螺旋、社交媒体构建的信息茧房、代际沟通中的信号失真,共同编织成当代知识青年的成长困境。作者用地球物理学的专业视角赋予人生以诗意隐喻:考场失误如同地震勘探中的异常反射波,家庭期待犹如未校正的观测数据,而最终的和解恰似接受地层噪点的天然存在。这场考试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更是在存在主义维度上完成了一次自我认知的迭代:当意识到人生剖面无法像数学证明般完美时,反而在接纳不完美中获得了直面未来的勇气。文末将考研历程升华为代码与分形的哲学思辨,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交界处,完成了对成长本质的温柔叩问。

今天是乙巳年的第四天,祝大家新春快乐,蛇年吉祥。

盯着电脑右下角的日期,惊觉距离考研出分只剩 20 天出头了,一想到几乎一整年的努力就在这两天的考试里草草地收尾,还是有不少感想的。其实这篇文章我在 2024 年 12 月 23 号就动笔了,题目原本是《喧嚣过后——考研结束后的随笔》,奈何当时实在没精力,写了两句话就作罢。这两天在家里闲得无聊,于是登上 Blog 继续完成本文,顺便改了些标题,感觉之前的标题太文青了,2333~

在最前面,先对这次考试做个小总结。

数学这道坎

回忆起去年在自习室满怀期待和信心地写下复习计划时,我绝对想不到在一年后的正式考试时会在考场上犯下如此多的低级错误:第一道定积分大题考到了考前已经复习过很多遍的待定系数法,到了考场却像被施了遗忘咒,虽用尽全力现场推出了一个待定系数积分公式,但是发现少了一部分,故写错一部分;二重积分在模拟卷上做过一道积分区域几乎一样、方法也几乎一样的,但是最后结果算错了,算出的结果刚好是答案的 1/2;选择题好几题简单的出现了计算错误,难题倒是基本都写出来了;填空题参数方程求导在考试结束前 5 秒钟发现计算错误,没来得及改......

出考场时听见有人说“今年数学简单”,其实我在意识到我犯了很多低级错误的时候也是这么感觉的,我的指甲还是差点在掌心掐出月牙,但那时实际上我没有太懊恼,但一个多月后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内心反而还有一种挺绝望的感觉(顺便提一嘴:可能这就是人和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之一,人可以知道事情的本质和其背后隐藏的秘密,而人工智能只不过是基于语料构建的猜字机器罢了)。

不过呢,无论坐标系如何旋转,焦点的位置早已被宇宙的几何法则锚定了,分数已经固化,现阶段我能做的只有坦然面对最后结果的到来。

其实数学是我参加了这么多次国家考试一直没迈过的的一道坎,还记得高考的时候,数学选择题第二题就错了,当时直接弄得我对答案都对不下去了 (笑)。我是一个从来都不相信“宿命”的人,可在数学考试上的多次失利总让觉得我在数学方面不太适合参加选拔考试。因为我平常学习的时候感觉知识掌握得还行,一上考场就容易掉链子,从理性分析出发就是平平常知识不牢固,考场状态不好;从“宿命论”分析就是数学是我迈不过去的一道坎了。好的地方就是这次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大概率是我人生中参加的最后一次国家级的数学学科选拔性考试,以后应该再也不用受数学考试的摧残了。

英语小失误;专业课正常发挥;政治拼尽全力未知是否战胜

在除数学之外的其他科目考试中,我的发挥总体算是正常,不过还是的得碎碎念总结一下。在英语考试中,作文写得很一般,估计谁也没想到这次的英语作文一反常态,英语(一)也考了往年只有英语(二)才会考的图表作文。不过前面的写得还行,总体下来不算好也不算差,最终分数应该比平常模拟考稍低一些,不过也可以接受。

政治的难度比往年上升了不少。肖秀荣教授在考试结束之后发文说这次是十年来最难的一次,我在考试的时候也发觉到了。不管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命题路线都灵活了许多,侧重点更加偏向于基础的原理知识,像今年刚提出的很火的“新质生产力”甚至根本没有在试卷中出现。这对我们这些从高中开始就缺少对政治的系统性学习的理科生来说是一个不好的消息。这意味着在之后的研究生考试备考中,政治再也不是之前的刷完《肖 1000》、《肖八》、《肖四》等习题册和死记硬背《肖四》大题就可以拿下的科目了,需要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

至于专业课,其实对于我的本科专业(地球物理学)来说,专业课的试题可以用“虚无缥缈”四个字来形容。因为我的专业虽然是基础科学,似乎有很多只是可以拿来考试,但由于其过于“基础”,对于缺乏系统知识体系的本科生来说根本没有太多适合深入学习的内容。但其又要在国家选拔性考试中出卷,所以专业课试题方向较为杂乱,考试侧重点不清晰,考试大纲笼统。今年我报考学校的专业课试题难度略有上升,试卷中没有往年的“请简述地球物理在 xxx 中的最新发展”这种含水量满满的题目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公式导出、方案设计等有“技术含量”的题目。我在考试中发挥还算可以,之前复习的时候遗漏的公式或者知识点,我在考试的时候都在草稿纸上推导了出来,所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次的专业课应该考得还可以。

在焦虑怪圈和精神内耗里打转的一年

下文不少内容用的是当下火热的 DeepSeek R1 模型写的,文风有点奇怪,大家看看就好。

不少人说考研就是第二次高三,这个道理我认为在我身上并不适用。其实我的高三还算是挺开心的,每天听听音乐,下午在走廊上散步吹吹晚风,晚上跟同学唠嗑,在电脑上看看新闻冲浪,周末回家玩玩电脑手机,那一年就这么过去了。可是到了考研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心态更加成熟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了,就开始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内卷焦虑中。在我眼里,考研的强度远高于高三:来自同学的压力、来自自己的内耗、父母的期待,这三座焦虑“大山”,亦像是一群代表着乌鸦时刻盘旋在我的头顶。

如果说考场上数学的失误是枝头摇摇欲坠的果实,那备考这一年的心理状态更像是深埋地下的根系,备考群体中似乎存在着某种情绪共振现象。临近考试时,当我第 10 次点开某红色 App 上标注“考前冲刺”的资料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正陷在信息茧房的漩涡里。各色各样的考研博主们用加粗红字渲染的“今年必考重点”“现在刷到我算你幸运”,以及同学群里真假难辨的“今年报考人数暴涨 30%”的传言,共同构成了滚雪球般的焦虑源,每当看到自习室邻座翻得卷边的复习资料、一次比一次高的模拟考试成绩,我总会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画满螺旋纹——那些盘旋在头顶的焦虑的具象化。这场与自我内心深处的漫长的拉锯战中最具破坏力的,或许是那些自我怀疑的深夜,某个躺在床上失眠的凌晨两点,大脑突然开始自动播放“如果考不上怎么办”的恐怖片集锦:父母的叹息,同龄人的就业去向,甚至预设了最糟糕的“二战三战”的场景,这些思维反刍带来的精神内耗,有时比做不出数学题更令人疲惫。

最严重的时候发生在十一月的时候:那时候我在服用异维 A 酸,这个药有抑郁的副作用,那时候不管我是收到短信提醒订购的“终极预测卷”已发货,还是收到来自不背单词 App 的 7612 个单词背诵完毕的永久大会员奖励,我都觉得这是一种外部刺激,推动着进行无休止的焦虑碰撞,思考着我们存在的价值甚至死亡。

在考试前一天晚上,不出意外的,我失眠了。我的心跳得很快,扑通扑通的声音和同样要参加考试的舍友的深睡的呼噜声加剧了我的焦虑,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那种“恐怖片集锦”又开始在我的脑海里播放,朋友们,不妨想想这种感觉 ······ 算了,我觉得大家应该也不会有这么严重也很难将自己代入进这种精神内耗。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当我发现我数学发挥失常时,我反而获得了某种异的平静。或许是因为终于意识到,再多的挣扎或者安慰,都是试图通过修饰来逼近理想状态。而真实的人生剖面,本就该带着原生的“不理想状态”。

和家人的“战时关系”

考完回家后,我以为我已经尽可能地维持了良好地家庭关系:尽可能地避免冲突、提早发现并消除可能导致冲突的因素... 但听到他们随口问出的“要不要看看公务员的信息”,在我耳朵里就被自动翻译成了“你肯定考不上,而且研究生这么差劲,你去读了也没用”。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被误解了,甚至觉得他们根本不理解我的努力。但后来冷静下来,我才意识到,我可能也在某种程度上错误理解了他们的想法。他们只是想让我尽可能地利用他们的资源,少走点弯路罢了。每个父母对子女都不可避免地有控制欲,这是人之常情。问题在于,如何在控制与理解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门亲子之间需要共同学习的学问——他们需要学会放手,而我也需要学会接纳他们的关心,哪怕这些关心是以一种我不太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回顾这一年,我常常用“非人的生活”来形容自己:每天泡在图书馆,背不完的书、刷不完的题,还有无数个失眠的夜晚。可奇怪的是,当我回到家,发现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家还是那个温暖的港湾。仿佛一切都没变,仿佛一切又都变了。变化的或许不是旁人,而是我自己。

想起去年暑假在学校阅览区背书时,看见咖啡店老板和她女儿:女儿在空答题卡背面给爸爸妈妈画画像,妈妈在旁边期待地看着。生活永远比试卷宽广,不是吗?

最后,我想以去年暑假我的一篇胡言乱语为结语,感谢读到这里,接收了来自我的这么多负能量。再次祝朋友们祝新春快乐,蛇年吉祥。

节选自《死亡是一切无意义竞争的结束吗?》- 本人, 2024

或许,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否定或克服我们的本能,而在于理解并学会与之共处。在承认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或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的同时,也不忘记我们所拥有的独特的人性。不能再自欺欺人地追求完美了,不过也不会放弃变得更好。
这段代码*,既是束缚,也是我们存在的根基。也许,当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时,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前文提到:“人类,如同宇宙中的一行代码,生存与繁衍是他们的底层逻辑。”

By MOLA

2025.02.01, Shenzhen, GD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