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归档
归档说明(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是我刚踏入大学校门不久时某一晚上愤青属性飙升一时兴起编写的,颇有年少轻狂的感觉。最近偶然间从云备份中的某个角落翻了出来,稍作整理后,去除了一些过于激进的话语,但也尽可能地将未修改的原文作为“旧文归档”分享于此。
彼时思考尚浅,观点难免偏颇,还望朋友们不必过度解读,权当一阅。
为什么当今许多人似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近的一些观察,让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许多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似乎正在逐渐减弱。他们的大脑接收信息时缺乏自我辨析与沉淀,容易被外界声音所牵引。举个例子,一些人在某领域稍有涉猎,便自觉学识丰富,然而,他们往往只是触及表面(“皮毛”),未曾深入核心(“血肉”)。尽管如此,这种浅层的了解却足以让他们产生满足感。
凭借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他们热衷于在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见解”,甚至能吸引不少关注者。这些人进而转型为“内容创作者”,不断向知识储备较少的人群传播肤浅的信息。而这些接收了信息的人中,也可能有人再次成为新的“内容创作者”,继续传播这种浅薄的认知。这种循环对网络讨论的深度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使部分网民陷入满足于浅层理解的境地。这种现象或许是当前互联网环境中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原因之一。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生活压力。 我相信大多数人具备独立思考的潜力,但日益增加的生活压力占据了他们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与精力。学习需求与现实压力相冲突,容易引发焦虑情绪。此时,互联网上碎片化的“快餐式科普”与低门槛知识产品迎合了他们的需求。相较于权威机构提供的系统性课程,这些更易被接受,但信息浅显且缺乏深度。如果不具备批判性审视能力,就容易被动接受这些信息,从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其次是成长环境。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个体成长中所接触的信息资源与教育机会存在巨大差距。在资源丰富地区成长的人,通常拥有更广泛的视野、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以及更注重启发性的家庭教育环境,更容易培养出独立思考与探索精神。反之,资源匮乏地区的个体信息渠道相对单一,教育方式偏重应试与知识灌输,缺乏对探究精神的培养。当他们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时,更容易感到迷茫与无所适从,被动接受信息的倾向更明显。
这样的情况造成了令人遗憾的局面:传播肤浅信息的人轻松获利,而信息的接收者却越来越缺乏批判能力,更加容易相信这些信息。
因此,要改善这种情况,或许需要社会持续关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改革。而对于个体而言,除了持续学习,更应不断自省,审视所学知识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警惕“学习焦虑”,以此来强化自身的思辨与独立思考能力。
正如有人所言(引自知乎):
“在今天,独立思考其实是一种很奢侈的能力。”
(原文作于 2021 年 9 月 25 日 凌晨,北京)
写在后面(归档心得)
如今再读,这篇文章的行文难免有些稚嫩,逻辑也并不缜密,充满了个人感想与情绪。还望多多包涵,如有不同见解,请轻拍我。毕竟当年的原文末尾曾写了:“如果抬杠,那就是你对我错” ,:)
发表回复